2014/6/12

【The Normal Heart (平常心/尋常之心)】 ─ 無聲嘶吼(下)


我覺得我真的是花了一晚上沉澱,因為我到現在都還想一直放一直放Matt Bomer的Felix Turner,孔雀這次演了一個討好又超級適合他藍眼睛和翹臀的角色(查資料的時候一堆截圖都焦點在他眼睛跟屁股是怎樣XDDD)


【The Normal Heart (平常心/尋常之心)】 ─ 無聲嘶吼(上):http://goo.gl/VrJwEg

※內裡有雷、大量的情緒性抒發、可能讓閱讀者覺得無限上綱的時事聯想,還有同黨劇團2014年讀劇節的【The Normal Heart 】讀劇表演心得。




接下來談一下Mickey Marcus和Tommy Boatwright,沒有這兩個角色,【The Normal Heart】劇本的充沛性就會失色許多,變得單薄。
如我前述,我認為這齣劇本好在它多元的呈現了不同面相,同一時期、面對同一問題的群體的不同思考,而Mickey Marcus和Tommy Boatwright在此非常重要。

先懺悔一下,讀劇節中飾演這兩個角色的是  鮑弈安和  高華麗(因為我已經成為他們兩個人的fans,所以把他們名字挪抬一下以示尊敬),一開始時因為鮑奕安的外形比較神似Jim Parsons,我一直以為他會是Tommy Boatwright。

但這不重要,這兩位演員的表現好到馬上讓我忘記這件事情,Mickey Marcus和Tommy Boatwright是劇中比較顯相的同志,他們幾乎包括了大眾對同志的刻版印象與行為,相較之下,Ned Weeks、Bruce Niles及Felix Turner的同志傾向可以較為隱性,Bruce Niles甚至沒有出櫃。

縱然很多時候我認為刻版印象是壞事(我已經十分厭煩覺得同志都是娘娘腔這種噁心形容詞的思考了,下一篇冰與火的文章就準備狂鞭一下劇中百花騎士的處理,簡直噁心),但這兩個角色非常成功。讀劇節和電視電影的呈現稍有不同,讀劇節中摻入了一切比較輕鬆的情節,很多時候都是這兩個角色在加注這種氣氛。可是幾個重要的論點闡述,也有賴他們。

就是因為他們代表的面相常是輕快的,當他們緊繃的情緒流洩,才更加沉重。

電視電影比較沒有如此明顯,但仍然不可蔑視他們的論點。

Mickey Marcus:Joe Mantello/鮑奕安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這段太長,所以我是跳著截。

這段的情緒是難過與憤怒;我覺得讀劇節鮑奕安的詮釋是難過大於憤怒,Joe Mantello相反,可是都一樣出色。

上篇談到Ned時我提到他的抗爭和憤怒一直在傷害他人與自己,他振筆疾書痛斥對他們視若無睹的人,也指摘不肯與他用同樣態度抗爭的同志。

Emma曾對Ned說:「如果打炮會死,那再蠢的人也知道該停止吧!」
但這就是重點,Ned與Emma呼籲大家停止濫交,Emma甚至認為該停止性交。可是與此同時,對愛滋病的研究並不完全,即使是Emma也不曉得這是否是癥結。
他們問Emma戴保險套進行性行為會不會感染,Emma說不知道;他們問Emma接吻會不會傳染,Emma說不知道。

Emma的話聽起來言之有理,只不過是停止打炮而已,這可以救命,為什麼你們不停止?

Mickey說出重點,性行為、同性性性為、單一伴侶性性為、多伴侶性行為。在當初對他們而言代表的意義不只是生理上的歡愉(不否認這也很重要啦),但其象徵的心理意義是他們爭求數十年來的認同,自我認同、外界認同,被不被當成「異類」的認同。

殘酷的是這樣的認同爭取還在持續,總是有些,如我上篇所寫,有耳朵很浪費的人同樣也浪費他們的眼睛,看不清事實的在歧視同志。當他們說他們因為同志身份租不到辦公室時,市長助理說這不行,這是歧視──那又怎樣呢?
這就是鮮血淋漓的歧視,法律禁止──那有怎麼呢?
有制止他們被歧視嗎?
有讓某些人長出理解同志並不異類的腦袋嗎?
從這部1982年的電影到2014年的現在,看看台灣社會部分人士對多元成家的態度。他們要不對自己的歧視十分驕傲,要不蠢到認為這不是歧視。









Mickey的另一個爆發點在於無力,在就連研究愛滋的先趨Emma都掌握不到這疾病的癥結時,不比其他人瞭解更多的他們成為旁人的求訴者。
人是有其極限的,當一波一波的壓力從外襲來、從內反彈(包括Ned的激進),他的性向、身份、認同、十幾年來的訴求與他的職業社會壓力一起衝上來。

如果當時帝國大廈頂樓沒有人,他真的會跳下去。

我不認為Ned不自責,但自責不等於他會背離自己的想法。他還是認為溫和、緩慢的抗爭是無效的,非得大聲疾呼,非得把雙方都撕咬出傷口,才會有人出來上藥。
我也不認為他是完全的錯誤。






Tommy Boatwright是另一種角色。

當Mickey Marcus崩潰時,是他使他冷靜;當Ned和Bruce第一百零一次的爭執時,是他制止他們。他不會是團體裡最出鋒頭的角色、也不會是說話最大聲的人,他是那種永遠低頭在做事,偶爾拋出一個微笑,你習慣他在那裡,像植物安靜的提供氧氣。
但等他開口,所有人都必須閉嘴。




電視電影在Tommy對Ned的感情上處理的比較隱晦而哀傷,透過這樣一幕,一切都在不言中了。而讀劇節高華麗的表現則是...華麗而可愛XDD 讀劇節把這部分轉化成一個讓人會心一笑的小段落,使得整齣劇的情緒不那麼壓抑。高華麗的表現擔當了大部分的推動力量,和鮑奕安的互動十分合襯所以說我是fans嘛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Ned的憤怒一直很外顯,所以我們已經習慣了。而當同樣的話從Tommy口中說出來,是最讓我感到相同憤怒的一次。

我無意把同志的身份抬高到超越一般人,他們就是一般人,和我們有同樣生存權的人。
像Emma所說,其他不明的流行疾病爆發時,政府及民眾採取的關注率如此之高,而當死亡率更高、傳播率更快的愛滋爆發時,只因為當時認為只有同志可能得病,大家的關注力便低到不行。

異性戀有優秀的人材,同志也有。當同樣的人在消逝,大眾只關心前者,因為前者是「多數人」是「我們」,而同志是「他們」──「我們」不喜歡「他們」。
這實在是不比希特勒對猶太人的仇視好到哪去。
每當我看到某些教徒打著「救贖」的名義想「治好」同志,我都覺得看到了打著「不要就是要」的藉口強暴他人的雜種。

Ned的訴言替他們建立諸多敵人,但當時的狀況確實是──「they are letting us die.」只因為「they just don't like us.」

我想從Ned的哥哥Ben Weeks的段落來展現一下當時(或者說現今?)的「they」是什麼態度(略去認同同志與他人相同重要的一端,與根本不認同同志生存權的另一端,我認為這是一般民眾的想法)








我不是故意截mark很醜的臉的...

Ben認為他已經在很認同Ned了,但那是他認為的認同。
他們已經為此爭執兩次,這是最嚴重的一次,導致了他們的互不聯絡。

而我認為Ben對他們真正的理解,是來自於Felix去找他的那瞬間。













我覺得我得了一種一看到Felix就想哭的病。

我已經厭煩那種「為什麼同志需要結婚」的荒謬言論了。
為什麼他們需要,因為他們相愛,他們像一般異性戀一樣需要成為一家人,這是情感上的需要;法律面的需要,在各種方面上,他們也必須成為一家人。
或許可以靠其他方法讓他們擁有類似的權益,但為什麼呢?
為什麼和我們擁有同樣權力的同志,在只是想得到與異性戀同樣待遇的同時,要繞那麼多彎路呢?

讀劇節有一句台詞,電視電影沒有演出來。

飾演Felix的劉大瑋對周明宇飾演的Ben說:「但這是愛,我希望你明白。」
那是一個很溫柔的段落,Felix一向都不似Ned如此強硬,但他們想對Ben表達的是一樣的東西,之前Ben沒有聽進去。

但讀劇節的這個小段落,我認為是改變Ben心態最重要的一個段落。這是Felix獨有的能量,他能夠緩慢的敲擊他人的心臟。

最後,在紐約時報的〈Love and All That Comes With It〉一文中,飾演Tommy的Jim Parsons與Tyne Daly和記者Philip Galanes對談,我想引述一些他們的對談段落。

Philip Galanes: Jim’s character is so kind, which is crucial to the alchemy of that angry play.
Jim Parsons: It’s my favorite thing about the role.
Philip Galanes: I’m imagining the three of us — 40ish, 50ish, 60ish — had very different experiences of AIDS.
Jim Parsons: “The Normal Heart” was such an education for me, because even though I was alive and aware of AIDS, I was too young to relate to it on a meaningful level.
Philip Galanes: It didn’t feel like a threat to you?
Jim Parsons: No, it scared me to hear about it, but it wasn’t a personal threat. I was very young.
Philip Galanes: I was a virginal 16 and convinced I would die of it.
Tyne Daly: “Sex will kill you.”
Jim Parsons: Oh, that message got home pretty clearly. I knew that sex was an easy ride to death. I don’t regret that lesson, by the way.
Philip Galanes: Living in the creative world you lived in ...
Tyne Daly: We lost people every week. We lost friends I had gone to acting school with, members of our company. There would be intimations that someone was sick, a flu. It all seemed to be code for death, and it was very scary and very sad.
Philip Galanes: There’s a brilliant line in Terrence’s play: “First it’s a chapter in a history book, then a sentence, then a footnote ... The pain dulled and drained away.”

慶幸的是對愛滋產生的傷痛我們尚未到麻木不仁的程度(以大多數有良知不歧視的人來說),所以有了【The Normal Heart】的產生。


─────致所有努力過與還在努力的鬥士。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