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arry Kramer的劇本,演出卡司包括Julia Roberts、Mark Ruffalo、Matt Bomer,Taylor Kitsch、Jim Parsons則飾演他已經在舞台劇中詮釋過一次的角色(Tommy Boatwright)。
【The Normal Heart 】改編自同名東尼獎得獎作品,故事敘述80年代初期愛滋病開始蔓延,紐約一群同志運動者和醫界朋友,試圖揭發這座城市拒絕承認愛滋病已經開始蔓延的真相...
Ned Weeks(Mark Ruffalo)親身經歷了周遭的同志朋友一一被神秘的疾病帶走,促使他決定起身尋找真相,但政府的態度卻是冷漠和否認,這也讓自己與愛人(Matt Bomer),和其他朋友一同捲入這場與政府單位的抗爭之中。
【The Normal Heart (平常心/尋常之心)】 ─ 無聲嘶吼(下):http://goo.gl/OJbREO
※內裡有雷、大量的情緒性抒發、可能讓閱讀者覺得無限上綱的時事聯想,還有同黨劇團2014年讀劇節的【The Normal Heart 】讀劇表演心得。
非常強大的卡司,不放一下這個黃金陣容太可惜了。
2014/6/7晚間先去看了同黨劇團《第二屆當代經典讀劇節》的【The Normal Heart】壓軸場。
我是第一次觀賞「讀劇」形式的演出,未看時也覺得很好奇,這樣子的形式會帶給閱聽眾怎樣的效果呢。
所謂的「讀劇」並非像我想像中的單純只是演員坐在那裡念劇本而已,演員們使用部分的肢體語言,抑揚頓挫的聲調去「呈現」這個「劇本」。沒錯,當觀賞讀劇時,重點其實完全的被放在劇本本身,相較於直接演出舞台劇,對我來說這樣的形式意外的把劇本對白重要性提高,介於看舞台劇,和聽廣播劇之間的感受,如果是喜歡著磨詞句的人,也許這樣的呈現方式還比看舞台劇有趣。
飾演Ned的演員德仔幾乎貫穿全場表演,少有休息時刻,本職為專業配音員的他聲音質厚,在情緒豐沛處很有力道;尹仲敏負責Bruce Niles的角色,這角色其實是我最有興趣研究的角色,他有很多的身份/情緒複雜性轉寰;Dr. Emma Brookner由王世緯飾演,她一直是氣場很強的演員,在詮釋個性艱毅的Dr. Emma上沒什麼困難;周明宇的Ben Weeks也很符合演員本身的氣質,沒有任何違和感;劉大瑋的Felix Turner幾乎可以說是全劇最讓人喜愛的角色,最後的衰弱與自暴自棄氛圍掌握的很好;鮑奕安、高華麗和吳昆達比較辛苦,他們有時需要在多個角色間轉換,但三位演員把每個角色的特質都緊湊的接續起來,不會讓人感到不適應。
較可惜的是台詞的翻譯問題,由英文譯為中文的過程稍有生硬,演員們盡力使用情緒和語調的掌握使台詞聽起來不至於僵硬,但如果能在譯詞時有些轉換,會讓對話更自然柔和。
畢竟在這樣的表演形式上,對白有時會超越演員本身成為主角,幾乎可以說比往常的舞台劇佔上更重要的位置。
另外是只有一場演出,讓我想推薦但其他人也看不到了T_T
這次讀劇的演員都很有實力,如果可以的話,希望能夠看到他們進行舞台劇形式的演出。
開場還是有點輕鬆感,從Ned看到旁人身材扣起衣服,到Bruce Niles擁抱他後說「最近沒怎麼去健身嘛?」就可以看出他在同志圈裡並不屬於外表出色的那一群,在這部分他是有些自卑感的。
可是他角色裡性格最突出的是他的憤怒,他在這場抗爭中擔任相當重要的角色,他對外抗爭、對內部也抗爭、他對自己的哥哥(Ben Weeks)抗爭,甚至對自己的愛人(Felix Turner)抗爭,在此之前,他已經與自我抗爭了數年之久。從他和Ben Weeks對話中可以看出,他被Ben送去進行數年的精神治療,我相信那也是一個與精神醫生抗爭的過程。
他不是一個討人喜歡的角色,他為了抗爭所做的許多行為,在他人看來是過激、歇斯底里、具有破壞性、攻擊力的,這也是為什麼最終他被自己成立的組織排除,被自己的朋友在共同的目標中排除。
就因為他情緒性過度的抗爭方式,他常常在達到目的前就先被他人給拒絕了,但不可否認的是與此同時,他吸引了注意力。
即使是用很討人厭的方式、即使是替不願意出櫃的人出櫃,或是替他人貼上同志標籤。
讀劇節中這角色是由吳昆達飾演,私以為他當下營造的氣氛,甚至超越了影視聲光達到的效果。
吳昆達在我心中本身就是很有陰鬱氣質的演員,演起城府深的角色簡直讓人起雞皮疙瘩,當他站在舞台中,用刻意緩慢的聲調說:「難道,你們不覺得我想幫忙嗎?」時,Hiram Keebler(讀劇節譯名為法藍)身為同志在他職業/政治與本性中掙扎的扭曲就呈現出來了。
他是一個站在對立面的相同立場者,我相信在當時,這樣的人為數不少。
這就是為什麼Ned在與自己的組織抗爭,市長助理點出他想說的話。
如果今天我們(套用至現今亦然)要爭取某樣東西,溫和平緩的聲音是否被聽到?最終引起注意的,仍舊是高聲疾呼到有時令人厭惡的那些聲音與行動。
他在這方面與自己成立的組織、自己的朋友站在不同的論點。
這齣劇之所以感染力強,不單只是因為它的主題,而在於它的真實。它點出每個角色的論點與立場,我們看見不同的正面或反面,沒有人是完全的正確或錯誤。
Ned的行為有時惹人非議,甚至危及他朋友的職業,也不停在豎立敵人。他的憤怒點燃的不止他的對立面,也包括他自己,但他的行為因此等於錯誤嗎?
我很喜歡Bruce Niles這個角色,相較於Ned,他的親和力比較重,他是我們大多數人會認同的對象。如果我們需要一個代表人,如同劇中角色所說的,我們會需要像他這樣一個外形出色、個性穩重、使人嚮往的人來領導。Ned諷刺的說就像高中生群體一樣,但有時候,社會確實像高中生群體一樣。
有時候,社會也未脫離它最初的樣貌。這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地方,只是我們的武器與獵物變得比較精緻。
他是一個比較低調的領導者,這是Ned最為不滿的地方。他無法忍受組織選了一個甚至尚未出櫃的同志來領導同志,如果他們的領導人都不以自己的身份為傲,他們要如何要求他人不以他們為恥?
影集電影更深刻的刻劃了Bruce和Ned的關係。
我喜歡這段對話的原文。
我也習慣性用「i am seeing someone.」來表達正在與對象進行穩定交往的關係,這是很有趣的一句話,當你與他人穩定交往時,有時候你只看得見對方。
而Bruce和Ned長期的關係是Ned單戀他,Bruce從不缺乏伴侶,只是他沒有把Ned看成那樣的對象。
第一、二張截圖的中文翻譯錯誤。
應為「當我終於得到和你肌膚相親的機會時,這卻已經不再是我想要的了。」
這其實只是Bruce喝醉,Ned替他沐浴,但造成他這樣心境改變的人,是Felix Turner。
這才是劇照,他出場的第一幕看那雙美得要死的藍眼睛!!!!
縱然痛苦的人那麼多,他卻是全劇裡最讓我心碎的角色。
讀劇節中的Felix Turner是由劉大瑋飾演,一樣是外形很出色的演員。我特別喜歡讀劇節中他和Ned在家中出飯的段落,因為缺乏了影視聲光效果,他們倆人的對話變得非常核心。可以看出Felix對Ned的感情試探(「我常會愛上傷害我的男人,你會嗎?」),還有Ned在初期對他的步步緊逼(不停使用猶太人大屠殺的話題來連結現今的同志現狀,諷刺如Felix一般的媒體人不願意為自己的群族出力)。
演員們在針鋒相對中仍有一些輕快的段落,這算是整齣劇中少數讓人發笑的橋段了,你很難不愛Felix,這就是為什麼他讓人最難過。
我一直在想Felix究竟愛上Ned哪一點呢,這當然是無解的。而外形完美、個性體貼的Felix成為當時Ned生命裡唯一美好的角落,最後他的碎裂幾乎崩解了一切,我懷疑Ned能不能復原。
Felix微笑的側臉根本可以殺人。
為了寫心得重新看這幕截圖真的讓我很痛苦。
如果人知道多少快樂後頭就會跟著多少痛苦,是否會後悔一開始接受這一切?
我接下來要放很多的截圖,想了很久還是決定放,這是整齣劇裡我情緒上最不能忍受的段落,甚至超越了死亡。
Ned的最後一句話讓我整個崩潰。
他們並不是完人,再美好的感情也有捲曲的時候。此時的Ned剛被自己成力的組織剃除,在抗爭稍有成就的時刻。而Felix也無法再承受更多的痛苦,他一點一點的看自己潰爛,從內到外,誰想讓自己深愛的人同時也看到這一面?
他們都脆弱、同苦、悲哀、難過,怪罪自己的一切在自己和對方身上,但又接受所有。
你以為不能再失去更多,但命運詭譎之處即在此,它不是一場承受力的考驗而已。
Felix一直都瞭解Ned的為人,而當他在這樣子的狀況時,他還是擔憂Ned與哥哥(Ben)的關係。我想起Felix去找Ben立遺囑時說的:「但這是愛,我希望你瞭解。」
如果這不是愛,我不曉得什麼算是了。
堅持恐同與認為同志是種選擇/疾病的人永遠都不會看這部片,再怎麼說他們也看不見、聽不進去。像Ned及他組織所做的那些無聲嘶吼,他們永遠都不認為同志之間有愛,我們可以振筆疾書、可以遊行、可以舉科學證明,但那還是無聲。
有些人只聽他們想聽的,耳朵給他們簡直浪費。
這是一個很可愛的小段落,出現在一點也不可愛的劇情裡。
Felix第一次遇見Ned是在同志三溫暖,Ned當時只把這當成一夜情,他告訴Felix他的名字是Alexander,所以當Ned再度找上他時,他才會那麼驚訝。
在死別的時候說起只有他們兩個才知道的小玩笑,我覺得這劇根本在逼大家飆淚。
Felix,哎,Felix。
如果每個人生命裡都有一個Felix,那就不枉此生了,
Felix知道Ned的抗爭個性,他知道他因此而遇到多少困難,Felix自己也曾被Ned這種個性傷害過,但他還是支持他。
Felix永遠都站在Ned旁邊,他或許不像Ned那麼激進,但沒有他那些溫和的支持和微笑,Ned要怎麼撐下去呢?
我想單篇寫完的,但是Felix透支了我的感情,這一段讓我最痛苦,我決定在這邊暫停一下,下篇討論其他角色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